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美国DVD版封套
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的乱世乱世《迪兹先生/乡巴佬进城Mr. Deeds》(2002)是重拍大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1897-1991)拍摄于1936年的经典喜剧影片《迪兹先生进城/富贵浮云Mr. Deeds Goes to Town》(1936),而当年的英杰影评英杰游戏贾利·库柏Gary Cooper(1901-1961)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乱世乱世400亿美元的英杰影评英杰游戏继承者竟然是个傻里傻气的“婚礼歌手”兼职“茶水小子”。
亚当·桑德勒在翻拍电影《迪兹先生》(2002)中的乱世乱世影像
话说回来,,英杰影评英杰游戏作为商业性电影来讲,乱世乱世《迪兹先生》是英杰影评英杰游戏出色的,虽然他没有超越过1936年的乱世乱世原版影片,但是英杰影评英杰游戏它延续了现代的纽约爱情电影的创作理念,还有他在娱乐观众并给大众带来愉悦和欢笑的乱世乱世出色贡献都是只得肯定的。
左起:亚当·桑德勒、英杰影评英杰游戏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乱世乱世斯科特·汤普森·贝克Scott Thompson Baker在翻拍电影《迪兹先生》(2002)中的英杰影评英杰游戏影像
弗兰克·卡普拉可谓是好莱坞影史上最著名的一位“乌托邦”主义者。
这部《迪兹先生进城》以及其在此之后的乱世乱世另外两部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民主万岁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和《会见约翰·多伊/ 风云人物Meet John Doe》(1941)被一些影评人总结为三部曲。
弗兰克·卡普拉凭借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在1937年第9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导演奖
《迪兹先生进城》为弗兰克·卡普拉赢得了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这位大导演共三次获此殊荣,另外两次是凭《一夜风流It H影评天下ened One Night》(1934)和《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可以说弗兰克·卡普拉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一大宠儿。
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和克劳黛·考尔白Claudette Colbert在电影《一夜风流》(1934)中最经典的影像
也许有不少人认为弗兰克·卡普拉的成功过于幸运,其成就和地位有些言过其实。其作品中往往出现的太过美好和理想的故事结局,更是让不少人诟病弗兰克·卡普拉不切实际,是个“假大空”的乌托邦主义者。
诚然,弗兰克·卡普拉的电影是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迪兹先生进城》如此,其另外几部经典作品美好的生活《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浮生若梦》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些落入这个窠臼。
电影《浮生若梦》(1938)剧照,詹姆斯·史都华和琪恩·亚瑟
但看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每个人对于电影的认识和理解,从电影中获得的感悟都不尽相同。
作为当时意大利裔移民潮的一份子,弗兰克·卡普拉本就充满着积极的性格,其作品的励志,更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个性。
詹姆斯·史都华在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中的影像
在美国电影协会2006年评选的美国百大励志影片中,弗兰克·卡普拉有三部作品上榜,下面介绍的《迪兹先生进城》位列第83位,而其另外两部经典作品《生活多美好/美好生活It's a Wonderful Life》(1946)和《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更是高居第一和第五位。
弗兰克·卡普拉是一位天生的乐观派,他的电影始终洋溢着温馨暖人的喜感;他的电影让人相信,只要心中充满阳光,眼睛便不会看到黑暗。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宣传照,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
《迪兹先生进城》结合轻松的剧情而深度剖析了人在面对巨额财富时的心态,宣扬了一种看淡金钱,追求真情的价值观。
故事正是从一笔不期而至的巨额财富开始。
主人公朗费罗·迪兹(贾利·库柏 饰演)是一名生活在普通美国小镇的青年,他为人善良,坦率真诚,质朴单纯,一直在小镇上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怡然自乐。
贾利·库柏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然而,对一笔巨额财产的意外继承,却打破了迪兹这种生活的秩序。
当迪兹被告知要继承两干万美元美元的财产时,他反应的平静可以用“可爱”来形容,只是继续调试等待了两个礼拜的低音喇叭吹口。
对于迪兹来说,财富本就不是希望简单生活的他所追逐的;在他眼中,两干万美元也许只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具体大到怎样的一种程度,可能根本没有概念。
贾利·库柏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因此,迪兹这种“可爱”的反应让从纽约前来的几位代理人感到不可思议。
但相比于迪兹以后的一系列举动,这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小镇走出一位在全国都屈指可数的富翁无疑成为了这个小镇的荣光。
在欢送迪兹的仪式上,他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而就在此时,几位代理人却遍寻不到这位“英雄”的身影。作为小镇乐队的低音喇叭手,我们这位可爱的英雄原来依然恪尽职守地在乐队中演奏着自己的乐器。
此时,影片中演奏的乐曲是著名的美国歌谣《小熊翻山》。
而在去纽约的火车上,当迪兹被问及此时的心情,他的回答竟然是担心他走了之后,没有人来顶替乐队低音喇叭手的位置。
贾利·库柏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这种回答的设置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弗兰克·卡普拉式幽默,不仅让几位代理人目瞪口呆,也让观众们忍俊不禁。
虽然从天而降的财富打破了迪兹原本安宁的生活,但却无法打破他内心的淡泊。
来到纽约之后,迪兹身上的那种小镇人民的淳朴似乎与这个拜金的大都市格格不入。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迪兹不让仆人弯身为他穿鞋,本着真诚和善的态度与当地文人交流写诗心得,甚至英勇地加入救火的队伍中……他只是想继续做那个在小镇上的“迪兹先生”。
然而,他的一系列言行都让纽约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古怪和愚蠢。
经过媒体的夸张报道,迪兹的故事更是闹得满城风雨。
贾利·库柏和雷蒙德·沃伯恩Raymond Walburn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在纽约生活了一段时间,迪兹遗憾地发现,他所受到的尽是莫名的讥笑和嘲弄。
最终,对都市生活极度不适的迪兹心灰意冷,决定离开纽约,返回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
然而,这似乎正是负责财富继承的那帮代理人所希望看到的,这帮贪婪的人处心积虑地妄图把两千万巨款从迪兹手中据为己有。
贾利·库柏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而此时,一位走投无路的落魄农民的出现再一次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对于视金钱如浮云的迪兹来说,把两干万巨款分发给需要资金周济的穷苦人,并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而那些唯利是图的受理人们,面对即将流散的两干万巨款,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剧照,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
所谓“不仁者以身发财”,他们必将无所不用其极地阻止迪兹的行为。于是乎,他们以精神错乱为由,将迪兹告上法庭。
影片最后的20多分钟时间,便是判定迪兹是否精神正常的法庭戏。这算是好莱坞影史上,法庭戏当中的一个另类经典。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剧照
没有典型法庭戏的那种唇枪舌战,步步为营的判案过程,而是将一出独特的弗兰克·卡普拉式轻喜剧展现给观众。
而法庭上出现的疯疯癫癫(pixilated)一词,原本只在新英格兰地区使用,而这一词汇在本片中的绝妙使用,让这个单词随着影片的放映,成为了1936年的时尚词汇。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剧照,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
本片中,迪兹突然继承巨额财富,来到纽约之后,必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其中自然少不了捕风捉影的新闻报业。
美丽可人,精明能干的女记者芭比(琪恩·亚瑟Jean Arthur 饰演)从迪兹一入纽约,便敏锐地嗅到了其背后蕴含的能给报刊带来可观收益的无限话题。
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于是,她巧妙地进入了迪兹的生活,轻易地赢得了他的信任,借此机会撰写了许多关于他的文章,一时间,迪兹的糗事被炒得沸沸扬扬。
面对这出美人计,善良单纯的迪兹自然不会识破。
他甚至把芭比当成了在城里的唯一朋友,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并逐渐暗生情愫。
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迪兹先是跟芭比坦言,自己28岁了还没有结婚,就是因为在小镇上一直没有遇到完美的女孩,他所期待的是一种“天作之合”的姻缘。
但就在此时,他知道了原来芭比就是撰写关于他的一系列报道的记者。
这对于迪兹无疑是最沉痛的打击,一直憧憬的爱情原来是一场骗局,这个城市唯一令他有所留恋的梦境也彻底幻灭了,残酷的现实令他绝望,他决定离开纽约,返回小镇。
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迪兹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并最终捧得美人归。如此完美的结局,虽然有几分过于理想化,但其实现的前提则是迪兹一直保持着自己质朴善良,真诚美好的本性,一直在践行着自己“回归自然”的信条。
这种“好人有好报”式的道德喻义被弗兰克·卡普拉多次在电影中通过积极励志,温馨暖人的结局而传达给观众。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剧照,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
《迪兹先生进城》的完满结局自然显得不够隽永和深邃。但作为一部爱情喜剧,本片上映80余年来,也始终散发着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魅力。
弗兰克·卡普拉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喜剧大师,他的作品,从剧情设置到人物动作,表情和对白,处处都散发着一丝淡淡的轻喜剧味道。
电影《一夜风流》(1934)片场,左起:克劳黛·考尔白、梅奥·梅多特Mayo Methot(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前妻)、克拉克·盖博、弗兰克·卡普拉
在20世纪40年代的好莱坞,“神经喜剧”作为一种人物言行怪癖,癫狂,奇异,多为讲述男女青年爱情故事的电影风格而广为流行。
弗兰克·卡普拉,以及同时期的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1892-1947)、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等导演算是神经喜剧的代表人物。
严格意义上讲,这部《迪兹先生进城》应当不算神经喜剧,但这部诞生于神经喜剧大为盛行年份的作品,多少有些将神经喜剧的风格渗入其中。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剧照,左起:玛格丽特·麦克韦德Margaret McWade、玛格利特·塞登Margaret Seddon和贾利·库柏
左起:雷蒙德·沃伯恩、玛格利特·塞登、玛格丽特·麦克韦德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最明显的一处,便是那两位从小镇赶来的大妈出庭作证的戏份,两位老妇人单纯质朴,滑稽可爱,让肃穆庄严的审判现场瞬间成为了欢笑的海洋。
“没有哪个人能像琪恩·亚瑟(1900-1991)这样定义神经喜剧,她就是这个类型的一部分。”影评人詹姆斯·哈维如此评价这位20世纪30到40年代的“喜剧一姐”。
琪恩·亚瑟的宣传签名照
低沉嘶哑的女性嗓音对于正常的有声电影无疑是噩梦,但是如果是演喜剧那就是别有洞天,琪恩·亚瑟最早就是用那样的嗓音吸引了制片厂的主义。
在弗兰克·卡普拉那些著名的励志喜剧片中,她多演职业女性,貌似缺根筋实则猴精,逗得男女观众都哈哈大笑痛快掏钱。
电影《乱世英杰The Plainsman》(1936)宣传照,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
不过她的声音可不是在什么时候都有优势。琼·芳登Joan Fontaine(1917-2013)的自传中说过,琪恩·亚瑟曾对她说,有一次她坐在剧院里观看她自己的一部影片,坐在她后面的那个女人烦躁不安。
后来终于站起来,大声向其余的观众宣布:“我受不了琪恩·亚瑟那种嗓音”说罢就退场了。”
稍后琪恩·亚瑟也溜了出去,她告诉琼·芳登,那是她最后一次坐在观众席里看自己的片子。嗓音在某些时候也是她电影路上的一个阻碍,甚至因此被踢出《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的女主竞争。
贾利·库柏和琪恩·亚瑟在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中的影像
后来琪恩·亚瑟似乎也对这个好莱坞名利场看透了,她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离开好莱坞去教书。
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贾利·库柏形神兼备的精彩演绎。从《约克中士Sergeant York》(1941)到《正午High Noon》(1952)两度获得奥斯卡影帝,无论是“西部片”抑或是“怪诞喜剧”,贾利·库柏的表演不着痕迹的同时,又能自内而外地把握住角色的性格精髓。
据说弗兰克·卡普拉在影片的选角过程中,一直认为贾利·库柏是迪兹的最合适人选。于是制片方千方百计联系贾利·库柏,不惜让拍摄足足延迟六个月,损失10万美元也在所不惜。
而实践证明,弗兰克·卡普拉有些偏执的坚持是完全正确的。贾利·库柏没有辜负卡普拉的期盼,而这次对迪兹的精彩表演也使得贾利·库柏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
而潇洒倜傥到处留情的贾利·库柏:喜欢玩赛车,更喜欢泡妞。他是“派拉蒙电影公司的首席情圣”,被他染指的女星数量十分庞大。
1942年,贾利·库柏和琼·芳登分别凭借《约克中士》(1941)和《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夺得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女主角大奖
贾利·库柏和英格丽·褒曼
贾利·库柏和克拉克·盖博
左起:克拉克·盖博、凡·赫夫林Van Heflin、贾利·库柏、詹姆斯·史都华
和弗兰克·卡普拉合作过无数次的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1908-1997)就曾以艳羡的口吻评价贾利·库柏:“我和贾利·库柏是最好的朋友,在生活上他对我影响甚大。我们跟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去滑雪,去听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1915-1998)的演唱会,和毕加索一起画画,带着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去派对上玩……在好莱坞这个花花世界里,贾利·库柏玩得游刃有余。”
电影《迪兹先生进城》(1936)美国版海报
他曾是好莱坞的“风流剑侠”,卷入三起性侵少女案却判无罪《星闪闪》无性别婚姻下的爱恋 只为了来一场各取所需的形婚?一部反映人类孤独和恐惧的电影,震撼的同时反思科学的正确性《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热血青年“美国的良心”詹姆斯·史都华拒绝《乱世佳人》拒绝希区柯克的邀约,连续16年为十大卖座明星《正午》“独撑危局”的现代寓言和“一路睡到顶峰”的格蕾丝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