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尚未兴起之前,小影绣腿戏曲是评杂人们最有滋味的娱乐消遣。
在《演员请就位》中,花拳以导师身份圈粉无数的电影陈凯歌,每被人提及,小影绣腿总绕不过那部誉满天下的评杂《霸王别姬》。
9岁的花拳小豆子被母亲送去关家戏班,开始日复一日的电影苦学之路,方有后来的小影绣腿艳惊四座。
1962年,评杂9岁的花拳陈港生被母亲送去元家班学戏,即日立下契约:
“投入于占元门下为徒,电影学习梨园生计,小影绣腿言明十年为满……无故禁止回家,评杂中途不准退学。花拳倘有天灾病症,各安天命。私自逃走,两家寻找,顽劣不服,打死毋论。”
这段是电影《七小福》的开端,陈港生是成龙本名,故事改编于元家班七小福的真实往事。
“七小福”三字听起来或许陌生,说起其成员那是赫赫有名:成龙、洪金宝、元彪、元华……几人系出同门,如前文所说“投入于占元门下为徒”。
不止台前的这几位熠熠生辉,幕后的七小福们也成绩斐然。
香港金像奖设立至今,一共发出了20个最佳武术指导奖杯,其中有12个落在七小福手里;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动作指导至今已有8届,光七小福就拿了6次。
说他们撑起了中国动作片的半壁江山,绝不为过。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岁月悠悠,2017年七小福重聚于成龙电影周,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子弟白了两鬓。
在他们追忆往昔的模糊泪眼中,我们依稀窥得几人的传奇人生。
五十年代末,因战乱南迁香港的京剧武行头于占元,开办了一所“中国戏曲研究学院”。
名字取得唬人,其实规模一般,条件简陋。
这里是成龙、洪金宝踏入武行的起点。
学戏曲是个苦行当。
天不亮得起床练功,一直练到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听话藤条就抽在身上,一抽一条血印子。
学翻筋斗的时候,人在前面翻,藤条紧跟着在后,耳边一阵风,翻过去要松口气,翻不过去就是一鞭子。
洪金宝被师傅打的受不了,学了一个星期想回家。
洪金宝小时候
梨园规矩,哪是想回就能回的。
回不去就逃。
有一次洪金宝逃到一座大厦天台躲起来,只有元华知道他在哪里,每天吃饭的时候,元华会带一些饭菜给他。
终于被师傅发现,斥责元华知情不报,打了他七十藤条,一身血印。
元华一句埋怨也没有。
自那之后,洪金宝再也不跟元华打架了。
打的这么凶,日后弟子回忆起来都是感激。
“功夫是要逼出来的,不是要弟子用心练功,他们就会练。”
知乎上,有人问赵胤胤:我26岁了,学钢琴晚吗?
赵胤胤答:有点难,爹妈已经打不过你了。
话是玩笑话,道理是硬道理。
捱得住,才吃得着。
学戏之人,家境多贫寒。
于占元未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又要负担起所有学生的开支,最难的时候,要靠教堂救济。
朋友看到于占元养这么多孩子,连饭都吃不上,提议选几个去夜总会给外国人表演。
于占元选出七个,编排了一出《七小福》。
怎料表演非常成功,一夜爆红,于占元借此组建了“七小福。”
其实七小福并非只有七位成员,只是每次师傅会选择表现最佳的七个徒弟出台表演。
最初的七小福是元龙(洪金宝)、元楼(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
中国戏剧学院打出名堂。
他们的表演由夜总会走到荔园,再踏上大会堂的大舞台。
终于大家能吃得饱穿得暖了,得更卖力气干活了。
无论舞台在哪里,于占元都要求演出完美。
一出台第一件事是要眼望观众,第二眼是要望师傅。
徒弟最怕师傅拍手掌。
戏台下拍掌的都是观众,为演员叫好;于占元拍掌就糟了,是喝倒彩。
这回轮到成龙,连累全堂挨打。
成龙头大眼小,一个大鼻子。
于占元觉得他长相适合扮大花脸,花脸分文武两种,成龙两种都有学。
倒也为后来在电影中武戏出色,文戏也不逊打下基础。
那日演包公,舞台上的中心人物。
表演前成龙在后台睡了一个香香的觉,脱下胡须挂在缎带上。
出场时,他忘了挂回去,一条胡须拖的老长。
师傅看了怒不可恕,表演结束了就抽他们,别人抽多少下,成龙加倍,打得人刻骨铭心。
几十年后,同门们没一个忘记。
时光荏苒,到了七十年代,戏曲观众大量流失,京剧式微。
于占元花了十多年心血创办的学校,在1971年正式结束。
1973年,68岁的于占元带着徒弟们去美国谋求生路,结果失败了,深受打击。
有些弟子选择回国。
临走那天,刚硬要强的于占元哭了起来,向大家说对不起。
一生的执着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一手带大如亲生子女的徒弟们也终将散去,各奔前程。
不知望着徒弟们离去,他有没有想起曾教授的一支曲儿:
“人言洛阳花似锦,偏奴前来不是春,低头出了洪桐县境,老伯不走为何情?”
七十年代,香港动作电影开始蓬勃。
很多戏班出身的演员转职电影,当武师或替身。
于占元的一班徒弟,凭所训练出的一身扎实京剧武艺,以及打不死的精神,闯进影视圈。
先来者洪金宝,14岁从龙虎武师做起,1982年凭借《提防小手》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在那时风格严肃的动作片大潮中,洪金宝另辟蹊径,走起市井气息的喜剧动作路线。
僵尸片、五福星系列起,六、七年内很多电影由他包揽,口碑、票房双丰收。
从来没有一个动作演员,那么胖身手却十分灵活,做起表情来生动有趣。
不开工时,洪金宝就往人多的地方跑,火车站、机场……一坐一天,观察每个人的小动作。
得益于学戏时眼耳鼻舌的训练,他将所观察融于表演,活灵活现。
在电影圈立足后,身为大师兄的洪金宝将师弟们带进圈,拍电影的动作、反应、表情逐一教导。
元字辈的人上阵全是真功夫,要面子不要命。
洪金宝和他的武师,拍戏时被踢两脚很寻常,断上几根肋骨也不稀奇。
接下来成龙来了,把这股狠劲发扬光大。
那还是1973年,李小龙突然离世,消息震撼香港影坛。
为失去一颗巨星而心痛的电影人,不断寻找李小龙的影子。
此时,在电影圈碰运气的成龙正等待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他一路爬上主角之位,演了不少复仇心切的少年侠客,可惜这些电影都不成功,一度沦为票房毒药。
直至《蛇形刁手》,演艺生涯才出现转机。
监制吴思远对主角的定位是有喜剧感,身手好,长得有观众缘。
符合要求的成龙牢牢抓住这次机会,在拍摄期间但凡有空档,他便参与讨论剧本、斟酌对白、招式设计。
那些逗人捧腹大笑的鬼脸都是成龙自己想出来的。
电影一上映,颇受欢迎。
紧接着一部《醉拳》也大获成功。
成龙找对风格,朝着幽默喜剧路线奔走下去。
为了在强手林立的影视圈杀出一条生路,成龙拼了。
往后拍电影,片场外就是救护车。
一会拉走个腿断的,一会拉走个胳膊断的。
史泰龙都用替身,成龙不用,能演、搞笑、又肯拼,好莱坞的大门为他打开。
1994年《红番区》于美国上映创下高票房纪录,2007年《尖峰时刻3》创下近1.4亿美元票房记录。
几位师兄在片场里面拍戏时,才14岁的元彪就在片场外弹跳床、练功,吸引武术指导的注意。
本来元彪一心向幕后发展,“宁做一流武师,不做九流明星”。
洪金宝和嘉禾老板何冠昌认为他有演戏的潜质,要栽培他。
这就有了元彪第一部电影《杂家小子》,他做惯了替身,每次对打都下意识回避镜头。
洪金宝告诉他,你现在是主角,让他有意习惯过来。
果然不负众望,电影推出后,这小子红了。
与洪金宝、成龙不同,元彪长相斯文,小生模样。
公司则为他度身打造电影,他凭着敏捷的身手,活泼小子形象迅速打入日本市场。
当时嘉禾筹备一部跟日本合作的电影《孔雀王子》,元彪成为主角的当然人选,票房成绩很漂亮,奠定了元彪在日本动作巨星的地位。
随后日本投资的电影《落阳》,指定由元彪饰演杜月笙,宣传做得十分隆重,日本首相田中等大人物都出席了。
洪金宝、成龙、元彪是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最红的功夫片明星。
这三人干脆强强联手,合作拍了不少电影,第一部《奇谋妙计五福星》(洪金宝导演)就开创了豪华明星阵容的群戏先河。
三兄弟设计招式,很多灵感都来自小时候一起玩闹的片段。
自然而默契的表现将他们推向另一个高峰,票房好的让人眉开眼笑。
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则大器晚成。
譬如包租公元华,包租婆元秋。
元华是以李小龙替身入行的。
李小龙在电影中翻腾的动作,都是由号称筋斗王的元华完成。
早年的替身生活,辛酸血泪。
一次拍动作戏,工作人员跟他说要从距离海面二十尺的直升机往下跳。
到了现场,完全是另一回事。
距离大约有100尺,他心中尚拿不定主意,被人从后面推下,大力落入水中,微血管爆裂,脸肿了,鼻腔渗血,唾液也是血丝。
最令他毕生难忘的,是一次武指计算错误,一支竹枝刺中他背部,片场所有人都以为他完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渐渐他从幕后走到幕前,起初在洪金宝、成龙电影中以反派形象示人。
年纪大后,做不来高难度动作,元华琢磨起演技。
终于在2005年,凭《功夫》中包租公一角获得多个演艺事业奖项。
元秋的事业发展相对简单很多。
学院解散后,七小福各奔前程,男徒弟搏命闯影坛。
女徒弟中,有人留在夜总会继续表演,有人投身影坛幕后。
元秋一出道就是女主角,只是光影无常,她没有红起来,仍要在替身戏中求生存。
不久嫁人息影,直到二十多年后偶然遇上包租婆这个角色。
说起来像命中注定。
那天她和师妹元菊相约去搓麻将,正巧有部电影需要人,元菊拉她一起去试试。
别人试戏的时候,元秋在一旁读报纸,读完觉得无聊,漫不经心抽了一根烟。
这是这个表情,让她被一眼相中。
她点着的不是烟,是机遇。
不论气质还是生活状态,元秋都像极了周星驰心中的房东太太。
《功夫》里这个凶悍中带着几分骚气的包租婆,元秋演来驾轻就熟。
“我在学校曾演出风骚角色,举手投足之间,例如眉毛向上一挑,全都来自京剧训练。”
由此可见,今日所有的用心付出,都有可能为日后指出一条光明的路。
说完台前,再聊幕后。
武打明星在幕前的一招一式,往往令观众拍手叫好,幕后的动作指导,居功至伟。
当武师的都没什么学问,元奎这个“奎”字,他们不会念,干脆叫他“完蛋”,直到现在都叫他阿蛋。
元奎年幼时,筋斗翻的不好,被师傅派去管理戏服,在荔园后台睡了六七年。
孤独令人思考。
他想,做替身他身手不如元华、元彪,于是目标定于武术指导。
师傅常教导他们要勤奋,所以人家做一成,他就做五成,自然打开了局面。
杨紫琼的第一部动作电影是元奎指导,他脾气好,不像其他武师那么暴躁,又为杨紫琼设计出一套合适且漂亮的动作,给初入打女行列的杨紫琼很大信心。
虽然是动作戏导演,元奎对剧本的要求却很高。
“没有剧情设计出动作,只会空洞无物。”
从前刘镇伟编写武打戏十分轻松,只须写“打,大打,再打”,遇到阿蛋就完蛋了。
元奎就何谓“大打、再打”同他细细聊了很久。
聊出一部《91神雕侠侣》,其中有一场戏:郭富城饰演的银狐被梅艳芳的飞刀插入眼睛。
元奎想拍一个从郭富城视角看过去的主观镜头,他苦思良久,找人制作一个与现场比例1:13的布景。
飞刀后面是梅艳芳的照片,照片里她摆出发刀的姿势,摄影机在下方,中间隔着玻璃,玻璃上滴了一滴油。
鱼丝吊起刀子垂直掉下去,碰到那滴油影像便散开了。
那画面活像梅艳芳发出的飞刀,真的刺中银狐的眼珠。
在电脑特技还未兴起时,这个设计可谓经典。
1994年,元奎凭《方世玉》荣获第十三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与他一起分享殊荣的是他师弟兼好拍档元德。
《方世玉》人头桩的场面,演员踩在群演的头顶、肩膀上打斗,其实很多人都这样拍过,但只是轻轻一点。
这对师兄弟,干脆让李连杰和胡慧中站在人肩膀上打斗,把时间延长,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
合作完美,后来李连杰踏进好莱坞发展,继续请元奎担任动作指导工作。
七小福读书不比别人多,学习精神却非常人能比。
元彬把几十年的片场生涯形容为电影训练班。
在那里,他有机会接触不同导演,不同类型的电影,让他学会应付各式各样的拍摄要求。
譬如徐克吧,他开创的武侠世界,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但在片场,一般人受不了他,他天马行空、控制欲极强,响当当的武指,来一个被气走一个。
不过元彬这人拿得下面子,接得了挑战。
他永远以导演为先。
“首先必须做好功课才能满足导演要求,他会觉得提出的要求无白费。”
只要是导演提出的要求,他就花时间认真研究,把不行做到行。
真的是将老派港人“打好这份工”的精神做到淋漓尽致。
拍《新龙门客栈》,足足用了四百匹马,诺大一个队伍,如何走位,哪边先行,全靠元彬双手摇旗帜指挥。
看得徐克心服口服,笑称自己是纸上司令,元彬才是行军布阵的大将军。
徐克难得对付,杜琪峰也不好招呼。
元彬依然征服了他。
《大事件》著名的七分钟长镜头,是元彬另一个经典手笔。
尤其到双方火拼,他控制五百多发爆破的感应弹,看不到摄影机的画面,全凭经验和感觉。
完成后已头昏脑涨、四肢发软,听到旁边响起掌声才放下心。
武指要做的不仅是设计动作、场面,还要保证演员安全。
元彬工作极其严谨,因为人家把命交到他手里,一定要负责。
刘德华至今都感激他。
《至尊无上之永霸天下》有一场戏,刘德华被人用钢管迎面痛击,双眼打瞎掉进水里。
第一个走出来反对的是元彬,他认为这样太危险,由实打改为特效。
刘德华觉得太窝心了,杜琪峰的电影,谁都不敢说不的。
杜琪峰对元彬信任到什么地步:
“只要他说可以,我便会拍摄;若他稍微摇头,我便知道那样做必有问题。”
七小福这帮人,活脱脱写了一部草根励志史。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恩师教诲,他们记了一生。
《七小福》电影里,戏校即将拆除。
于师傅对着徒弟们说:
“小时候我在北京一条胡同里学戏,学了十年。后来在中国大陆到处流浪,唱戏唱了十五年。到了香港,办了这间学校,又耗了我十五年。一个人用四十年时间,做同一样的事情,那得有很大的耐性。挨到山穷水尽,鞋底也磨穿了。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不管成功失败,总算对得起自己。”
现实生活中,于占元移居美国,后来仍设馆传授京剧。
弟子们如他一般,用几十年时间打磨自己,交出一份异常漂亮的成绩单,为香港电影开创了一番新天地。
人的因缘际会不同,道路总不相同。
成绩最好的成龙,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
曾是洪金宝敢死队之一的元武,2002年赴四川学变脸,离开电影重返舞台。
做替身多年的元辉现于广州组织了一个武术舞台剧团。
最初七小福之一的元泰,早已在八十年代销声匿迹。
人生海海,时间有时仁慈有时残酷。
尽力而为,怎么都算对得起自己。
今日七小福变成七老福,聚在一起泪忆当年。
随他们一起老去的,还有动作片的辉煌时代,或者说是整个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一如当年京剧的日薄西山。
万事万物皆会衰败,但没有什么会真正死亡,它们必定会在另一处,以另一种方式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