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这部片子很怪。蝴蝶蝴蝶看过布鲁诺·杜蒙的电影度人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怪才。这个片名和女主同名,影评很多人觉得法兰西就象征着法兰西,法国外表靓丽光鲜,香港其实一塌糊涂。完整非要这么说也不是版百不成。但反正我不觉得这片只是蝴蝶蝴蝶在聊法国那点事儿。
海报信息量就很大:珠光宝气的电影度赛杜坐在直播间,银屏上是影评她在现场的英勇形象,回眸间无尽的法国冷漠与无奈......
有谁知道这是真的法国总统还是找人扮演的?
蕾雅·赛杜在片中演技大展,最厉害的香港就最她的哭戏。她的完整哭戏简直出神入画,说哭就哭。版百以至我看好多视听语言网友说女主得了抑郁症。蝴蝶蝴蝶
她在工作现场会哭,在采访现场会为难民们一洒同情泪,被采访的政客强白几句,马上公主哭。被问了尴尬问题立即现场飙泪。离职时的热泪盈框,被爱的人欺骗也会大放悲声。顺便说一句,这个境头是放在汽车脚踏板的位置,我在以前的电影里从没见到这样的机位。她哭得好丑,蕾雅·赛杜能站到现在世界影坛一姐的位置真不是浪得虚名,人家真是拼。
说来就来的眼泪,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杜蒙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观众的共情。
赛杜永远知道镜头在哪儿,就算哭成这样,也能准确找到隐藏的摄像头。
片中有好几场是女主在采访现场的戏,其实新闻采访和拍电影是很像的,镜头不可能是一镜到底,需要重拍、机位的调整,和后期的剪辑,以完成时空的缝合。杜蒙不厌其烦地让她表演采访的全部过程,包括提问镜头的补拍。他想说明啥?
导演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新闻采访的制作过程,就是质疑一下事情的真实:你所见未必为真。
还有开车的场景,很多网友都发现了有明显的穿帮镜头。那显然是杜蒙有意为之的。
赛杜拎包就走出了车,这种故意的穿帮,就是要消解影像空间的现实感。告诉观众:这是电影!
再讲几个有意思的镜头吧。
女主到她撞伤的快递小哥(好像是移民家庭)慰问,她在一个看着不错的家里,小哥的妈却说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困窘。这时,镜头推向赛杜,我们看到她在思考,然后镜头固定在她脸上,她掏出支票,给这家人开了张挺大额的支票。
明知被讹,但考虑到镜头后那些看不见的目光,女主爽快地掏出了支票本。
另一个镜头里,离开了快递小哥的杜赛,闷闷不乐地坐在公园长椅上,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四十五度角向斜上方直视镜头,露出奇怪的笑容。
你们能放过我吗?
同样的微笑和哭泣,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达到杜赛的表演峰值:她依偎在曾经骗过她的无良记者怀里,对着镜头,不,是对着观众露出了她标志性的笑容,而此时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划落!
流泪的笑容,诡异的凝视。
所有的穿帮,所有的直视观众,所有的动不动发生的梨花带雨,其实只想说一个事儿,有镜头的地方无真相。一切不过是精心,有时甚至是粗心布置的骗局。为了观者的窥伺欲的满足,当然也是为了钱,为了女主那不经意被展示出的上流社会体面生活。因为有了摄影机的“凝视”你哪里分得清人们是真实地活着,还是表演给你看?!
如果你的忧伤也是镜头下的,我们怎么分得清它是表演还是真情呢?
女主只有在一个时候没有哭,就是她去给老公和儿子扫墓的这个镜头!
正如深焦大伽圆首的秘书在他的视听语言影评里指出的那样:《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对那个骗了她的小记者说了一番话,道出了导演对这个被影像遮蔽的时代的看法:你那样做其实还是很嫩的,你毕竟是圈外人。对于我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接受这个行业带给我的一切,名利也好,损害也罢。别和我提什么理想公平、社会正义,那些都是虚的,我只关注当下,就是此时此刻的生活。
觉得没看懂的朋友,细品品她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