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冲锋”。老师老师
又一次“一星运动”。爱电影的爱
8月17日,台湾一部纪录片突然飙至视听语言热门电影第一名。视听
纪录片,热门电影第一名?
对。分析
它叫《人生果实》。老师老师
在此之前,爱电影的爱《人生果实》是台湾公认好片。
9.3,视听评分人数超10w,语言影评视听语言Top250之列。分析
内容人畜无害:
讲述一对日本老年夫妇的老师老师田园生活。
一夜之间,爱电影的爱视听语言涌入两万评分,台湾一星率超10%,分数从9.3掉到8.7,甚至,为了避免事态无序扩张,视听语言官方一度关闭所有用户主页的电影板块显示功能(现在恢复了)。
这……
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导火线是。
片中主角之一津端修一,被指出曾参与二战。
身份是海军。
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友愤怒主要集中在几点:
一,战犯原罪论。
“参加过二战的日本人就应该原地暴毙”。
二,用文艺美化战争。
拍摄战犯晚年幸福生活,弄这么一小确幸题材是在美化战争。
三,伤害本民族情感。
视听语言里,这部纪录片(之前)的排名竟然在《二十二》之前。
前者主角是战犯,后者确是还没等到道歉的中国仅存慰安妇。
情何以堪?
顺藤摸瓜,这作品有罪,给这种作品打五星的,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人。
如果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恰巧给《人生果实》写了五星短评,发布无伤大雅,对很多电影都合适的人生感悟。
轻则被挂出来当“靶子”:狗汉奸or水军or理中客。
严重的还可能被私信骚扰、辱骂。
就这样,一部主角身份有问题的电影,渐渐演变成一场对同胞的“猎巫”行动。
事态如何失控?
回到源头,答案啼笑皆非。
津端修一是战犯吗?
的确,津端修一曾在二战期间加入日本海军,时任技术士官,是战斗机设计师。
二战结束时,麦克阿瑟出任美国驻日盟军司令。
他叼着玉米芯烟斗走出飞机的那著名一幕,津端修一就是现场见证者。
但要说津端修一是什么双手沾血的战犯,不免言过其实。
据维基百科介绍,津端修一出生于1925年,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才12岁。
1945年被分配到厚木机场当海军工程员。
同年八月,日本战败投降,军队即被解散。
△ 维基百科
也就是说,津端修一共当了不到八个月的海军,而且是在技术部。
没上过前线,更没到过中国。
至于其参与设计的战斗机,有没有攻打过别国,造成其他国家无辜伤亡,从技术研发的难度和成本看,可能性也不大。
战斗机的研发时长往往以年为单位,环节包括提出设想、设计、组装、试飞等。
我国的歼20战斗机,公认研发时间算快的,且还用了近11年。
而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式微的日本军有没有人力、物力继续研发战斗机都是一个问号。
更准确地说:
津端修一就是一个参加过二战的士兵。
怎样才能被称作战犯?
战争犯罪的组织者、教唆者、领导者和共犯者称为战争罪犯或战争犯罪分子。
参与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犯有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违反人道原则等严重罪行,被认为是战争犯罪。
△ 来源:百度百科
因此,仅仅因为他参了不到八个月军,便咬死他就是战犯,咬死拍他的晚年生活是在“美化战争”,进而攻击被这作品感动的人是“二鬼子”,于理于情,都站不住脚。
但你知道的。
“阴谋论”,“诛心论”的恐怖,恰恰在于它无需证明自己的正当性。
很快。
遭遇乱棍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影:
《萤火虫之墓》,兄妹俩本来不用死,是卖惨,宣扬战争。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军官和俘虏的隐秘之爱,这不又美化战争。
《红猪》,好家伙,(主角)又双叒叕参加战争。
......
宫崎骏听了都无语。
宫崎骏,一个督促日本应当就慰安妇问题“向韩国和中国谢罪”,专门开办《热风》杂志怼首相安倍修宪,维护和平宪法,反对日本军事化的人,能和“宣扬战争,美化战争”扯到一块儿?
△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骂的人看过《红猪》吗?
要我加入法西斯,我宁愿做一只猪
△ 《红猪》
02
自此。
“一星行动”算是完成了对电影、导演、观众的全面扫射。
而这。
早已不是视听语言第一次。
印象中。
“视听语言”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一星运动,恰恰指向“视听语言”本身。
2019年春节。
一帮人趾高气扬,步伐统一地前往AppStore、安卓的各种应用商店,给“视听语言”平台打一星。
他们的理由是
视听语言管理无能、散养水军、浑身上下都没一块好肉。
他们抓住了视听语言评分体系里的一个Bug
当用户修改自己的评价之后,之前的点赞数量会保留下来。
打个比方
如果你为一部作品打5星,得到2W多个“赞”,被顶上评论区前排,又变相得到更多的曝光机会。
这时,如果你突然翻脸,把评价改成一星,“赞”依旧存在,位置依旧前排;
只是,之前因为你观点赞同你的那班人,就这样被“出卖”了。
这是个产品上的Bug么?
当然。
这就是那条“四星改一星”的导火线。
他为什么要改评价。
——别问了,一定是收钱了。
渐渐地,“收钱”的证据越来越多。
改评论的价码,从1000到10000。
——坦白讲,看到10000Sir笑了。
一环套一环,成为一条首尾相连的阴谋论。
逼得视听语言不得不发文澄清:
所谓“高赞好评被收买改为差评”,纯属谣言。
经数据排查,《流浪地球》的前500个热评,只有4位用户跨分数修改评分。
随后。
这场事件的导火线,那位当事用户,也发帖澄清。
两天内,我亲眼见证事情从“视听语言某人四星改一星”→“视听语言许多四星五星改一星”→“视听语言影评人收钱改分”。
现在整个视听语言背的骂名,其实从头到尾就我一个人做了而已,被各种没有根据的截图推测一步步引导成这样,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说什么,而且身为“始作俑者”,我好像也没资格说什么,只觉得对某些曾经只是在理论和历史小故事里看到的东西,有了切实的体会。
Sir怕标明了你还跳过,再划重点
“视听语言某人四星改一星”→“视听语言许多四星五星改一星”→“视听语言影评人收钱改分”……被各种没有根据的截图推测一步步引导成这样,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说到底,这些给视听语言打一星的,跟给《人生果实》打一星的,又有什么区别。
两拨“一星党”,同一种魔幻现实。
他们共同演绎了今天中国网络的一大浪潮
起初,是子虚乌有的证据;
接着,是群情激昂的口号;
之后,你不出声就是默认,你出声就是为自己洗白。
最终,真相无人在意,真相一地鸡毛。
闹剧吗?
被闹的名单越来越长。
从《流浪地球》收钱了,到刘亦菲在《花木兰》首映礼说“自己作为一名亚裔非常骄傲”,再到今天《人生果实》美化战争。
一种极端的,偏激的情绪正在肆意增长,压迫,消灭任何温和的表达和讨论。
《一秒钟》里。
主角张九声,在面馆抓住偷到胶片的刘闺女,一把按住不放手。
刘闺女为了自救,叫出一句:
“你是坏分子!”
张九声原地一个激灵,张牙舞爪的气焰瞬间消失。
赶紧低身,捂住她的嘴。
张九声怕的不是被发现。
怕的是那三个字背后的含义。
刘闺女不懂,但她知道,这三个字有用。
只要借着舌头嚷嚷,就能迅速消灭异己。
Sir当然认可
每个人都有给任何一部电影一星的权利。
但。
是不是有一种“一星”,它动不动的一锤定音,剥夺了其他人给其他星的权利。
这种“一星”往往超脱了评论的范畴。
它的目的是:
杀死那部电影。
作为一个老视听语言。
Sir发现。
今天的视听语言早已不是一个电影(艺术)爱好者们,记录观影,寻找同好的地界。
强行捆绑的解读、蛛丝马迹的扒坟、张冠李戴的定罪、厚此薄彼的拉架……
当其他平台屡见不鲜的手段开始侵袭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越来越像一个审判庭。
坏分子,二鬼子,甚至连理中客都成罪名。
评价一部电影,必须先去了解下导演生平,主角生平,创作动机,确定方方面面无瑕疵。
这样极端的场景往下发展只能有一种情况:
伪道德内卷。
好分子中再剔除小颗粒的坏分子,好分子里再分出更好分子、最好分子。
你为什么赞美?
你为什么不批评?
你为什么批评得不够大声?
这种互伤互害掏空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相信任。
不会有一个人获得满足。
也不会有一个获得宁静。
03
这不是视听语言的错。
风暴中。
没人指望它是一个关起门来讲悄悄话的地方。
或许矫情地说:
它错就错在还在试图认真看电影。
电影是什么?
功利角度:
电影无卵用。
说实话电影这东西,可有可无,整个行业消失了,对人们生产生活也没什么影响。
某种程度。
他是对的。
但Sir还是忍不住想追问。
那绘画呢,音乐呢,还有那些少数人执迷,多数人冷漠的爱好。
玩鸟钓鱼。
下棋蹦迪。
他们又对生产发挥了什么“有用”影响。
分数有用,房子有用,钱有用,但你发现没,那些执迷“有用”的人的人生,往往也被“有用之物”奴役了。
996,007,得有多少挣扎,多少牺牲,多少营营苟苟,才能填满实用主义的黑洞。
而“无用”,是对“唯一”的叛离。
你爱音乐,我爱电影,我们可能都是世俗意义的失败者,但无碍我们活出自己的色彩。
这些“无用”的伟大。
恰恰让我们摆脱工具属性,还原出一个正常人本来的质地。
正如人性。
从本质上是丰富的,暧昧的,不可能被永恒定义的。
可惜可叹。
纵观视听语言这十年来关于电影的讨论,越来越变成种种“黑与白”“是与非”的斗争和站队。
近期Sir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一个例子就是《盛夏未来》里,吴磊不爱张子枫,但亲了她,就被定义成渣。
我们对人,人性的理解,什么时候窄化到如斯田地。
如果吴磊亲张子枫是渣,那请问
你如何理解《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对米兰的施暴,而当米兰反过来压在他身上时,马小军反而逃命式地穿裤子跑了。
如何理解《苦月亮》奥斯卡在公车上遇见一个女人,咪咪,他对她魂牵梦萦,追到她,拥有她后,又放弃她,甚至亲手把她推给别的男人。
如何理解《爱》里面,那对恩爱了一辈子的中产夫妻,有一天,老太太中风了,日复一日的照顾后,这天,既没出轨,也不经济困难的老头终于用枕头闷死了老太太。
Sir之所以举以上种种惊世骇俗的例子,并不是为证明什么,辩护什么。
Sir只是想说:
当电影的表达被逼退一步。
那么,人性的自由也被逼退一步。
最后,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
给《人生果实》打五星就是坏分子吗?
Sir能理解那些“打一星”的爱国热情。
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家的爱无需唤起。
用姜文的话说:“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
问题是,如何爱?
Sir想提一部不太一样的爱国电影。
《叶问》。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被电影中叶问一个打十个,痛殴日本人的场面热血沸腾。
但回头细看。
叶问的狂怒是因为崇高的民族感情么?
不是的。
他的狂怒,是他受不了,一个同胞,一个人被军国主义如此地侮辱,欺压,撕碎。
这才是《叶问》真正动人的地方。
比起塑造一个民族英雄,导演叶伟信更想塑造一个普通人。
他的挺身而出,不因为他的拳头够硬,只是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低限度的同理心。
这是弱小与弱小的共情。
卑微和卑微之间的体恤。
而对那种席卷一切的热浪,叶伟信是警惕的。
还记得片中的“汉奸”,林家栋扮演的李钊吗?
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他当然贪生怕死。
他给日本人当翻译。
表面上是在帮日本人做事,但私底下,又一次次,忍不住地帮助中国人。
他的真正下场是什么?
“据《叶问》发行方透露,原版《叶问》中,林家栋所扮演的日本翻译官李钊,为救叶问而勇敢地打死了心狠手辣的日本副官,却不幸被群情激昂而又不明就理的群众殴打致死。”
够了。
就此打住。
疯狂的口号当然比缜密的逻辑更有传播性。
极致的情绪当然比复杂的现实更具感染力。
但也因为“摧毁”如此轻而易举,抵住诱惑,守紧底线,一步步缓慢向上,才配得上胜利的掌声。
打一星、视听语言混乱、作品失信、表达沉默、社区异化,人性崩塌…………
这一切从何开始?
Sir只想提醒:
当你敲击键盘时。
请记住。
你是一个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影评天下助理:超有钱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