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题影评,跑题专注跑题。影评
本文写于2014年。际穿4年前的跑题文字比今天犀利,偏激……
今天,影评看完了烧脑大长片——《星际穿越》。际穿
这片子烧不烧脑,跑题因人而异。影评比如对我这种智商较低,际穿科学文化素养不高的跑题人来说就完全无压力。去之前不用恶补物理学的影评相关知识,回来之后也不用去刷影评,际穿去看理工科的跑题男男女女们是怎么解释的。反正看了也还是影评不会明白天体物理的世界,还不如安安静静的际穿做个观众,发挥自由散漫的一贯作风,也来码个几千字。
看了新浪对诺兰的独家访谈。看得不是那么的走心,毕竟我只是个路人,也不崇拜任何人。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做诺兰的影迷会很幸福,因为照这篇对话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粉上这个导演暂时安全,至少他不会拍出一些让你找不着北的片子。于是我又自动代入了“恨铁不成钢”的模式,希望那些把电影拍得不知所云的导演们赶快去看看这篇专访。一个世界级的大咖,还在科普着诸如“导演必须亲自去电影院,和普通观众坐在一起,看看效果究竟会怎么样”,“不要把故事和结构分离开来,只要人类继续生存,就要相信会有源源不断的好故事产生”之类的导演课程之小学一年级内容,堪称业界良心。我说那些连故事都不会讲,故事都讲不好的导演,你们有什么资格炮轰题材限制,炮轰投资人小气,炮轰宣发不给力,炮轰排片不给力,炮轰观众没品位?回家去好好反省吧。
如果让我在《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这两部电影中选择的话,我愿意把《地心引力》再看一遍。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地心引力》是我看的第一部IMAX,震撼的点点滴滴,依旧在心中回荡。二是因为电影开头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实在是炫。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本人的启示意义更大。
不知是因为何种缘故,这次内地没有引进《星际穿越》IMAX胶片版。诺导对胶片情有独钟。他不希望柯达破产。他说很多电影拍成3D都是浪费。对于这一点,我倒是认同。
拍电影和踢足球一样,是个团队活动,所以我不喜欢在大银幕上看到谁的独角戏,也不喜欢“单扛票房”这样的说法。飚戏的场面人人都爱看。陈可辛的那些往事就不要再提了,这次还是要感谢陈导在《中国合伙人》里用了内地的三个男演员,给了三人机会。黄晓明因为这部电影拿到了影帝。拿到了影帝是不是就表明演技无敌了呢?这个问题倒是可以再探讨。2010年的金马奖,从台面上看,是王学圻给阮经天陪跑,最后还弄出个“吹风机”事件。穆晓光更是放出狠话:“以后旗下的艺人不再参加金马奖”。冯小刚回来后就立刻启动了“小钢炮”模式,因为金马影后被吕丽萍拿走了。冯导的炮轰是很有分寸的,毕竟华谊很看重台湾市场,不能触碰到核心利益。从他半夜还在发微博这样的举动来看,当时他还真是很生气。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这个奖在他心中,也还是很有分量。冯导说老有人认为他品位不高,所以他就拍了《夜宴》。带着这种心态去拍电影,怎么看怎么别扭。人生犯不着和别人较劲。吕丽萍和孙海英这两口子虽然被基督教搞得神神叨叨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却很清醒。吕丽萍说她不会回应冯导,也理解他的行为,我们自己的人要团结,不要内斗。
2014年的金马奖,影后桂冠被陈湘琪摘走,让巩俐坐了一晚上冷板凳。巩俐可能想不明白,自己拿遍了N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后,《归来》的表演又如此到位,怎么就不能征服金马奖的评委呢?金马奖的评委哪有那么好征服?先得看看你是哪里人。最近这几年,他们都不干“实至名归”这事。要是让一群内地的观众都猜对了结局,还怎么显示自己的专业?所以,看不懂才是正常的。金马奖伤了巩俐的心。她通过经纪人转达她的态度:“不会再来这个业余的电影节,一点意义都没有。这是我第一次来金马奖,也是我最后一次来金马奖。”不知金马奖的领导们看到这些话是什么心情呢?(看来领导们还是很重视巩俐的感受。4年之后的第55届金马奖,巩俐成为了评审团的主席。)华语电影,正所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可宝岛人民就是不愿意汇进来。这当然不能怪他们。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大一统”的观念也从未刻入他们的基因。在这共襄盛举的时刻,他们似乎陷入了“被迫害妄想症”的深渊。自己非得要死命的把自己玩死,我是从来都不会同情的。
在《中国合伙人》里,我看到了黄晓明演技的提高,虽然在《明月天国》里有被打回原形的趋势。2010年,柴静在《面对面》里对张艺谋说:“很多人到了你这个阶段和这个年龄,应该是很爱惜自己羽毛的时候。”张艺谋的回答是:“那不行,你要那么爱惜羽毛,你别飞了。你天天在屋里刷就完了,天天跟鸽子似的天天搞自己羽毛就完了,其实不行的。我觉得你不仅要飞出去,你还要经历暴风雨,你还可能折翼,你还可能被打湿,你可能很狼狈地回来。”这段话还有点意思。我真心觉得黄晓明可以学莱昂纳多的路子,把自己往糙里整。要知道,他的那张脸,或许会成为他演艺生涯里最大的障碍。你看南非美女查理兹·塞隆,把自己整残了之后,立马就捧回了一座小金人。看来男演员的竞争永远比女演员激烈。奥斯卡那一帮老人对女演员的要求比起男演员来,还是要低一些。看一个男人的实力,可以看他的兄弟。看一个男人的境界,可以看他选择的对手。看一个男人的底牌,则要看他选择的女人了。虽然我很希望在《中国合伙人》里看到三人飚戏的场面,但是很遗憾,没有出现。不过还是有惊喜,也看到了火花。《变脸》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约翰·特拉沃尔塔和尼古拉斯·凯奇互飚演技的场景。在这样的片子里,女演员几乎找不到存在感。
在所谓的男人戏里,女人是点缀,有时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所谓的女人戏里,男人就有可能是剧情的润滑剂和发动机。此处可参见《画皮2》。女人争夺男人,就好比争夺资源,要个名分和说法,所以天经地义;而男人争夺女人,则是争夺权力和资源的附带结果。建议女性同胞都去读一读波伏娃写的《第二性》。有些内容读不懂也没关系,就算其中有一句话对你产生了影响,这本书也就没有白读。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有人说,在《风声》里,周迅和李冰冰怎么看怎么有爱,在《画皮2》里,周迅和赵薇怎么看怎么没爱。这是怎么回事?
10年前,TVB拍了一部古装片,片名为《樊梨花烽火奇遇结良缘》。这个片名怎么看都是多此一举。明明整部戏的主人公就是萱萱饰演的樊梨花,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烽火奇遇结良缘”几个字呢?没错,一部戏有男主角,女主角。但是真实情况是男主角比女主角更加主角。所以像这种女性题材的电视剧,编剧和导演还是认为要“遮遮羞”的。10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改变了吗?在电影的世界里,到底是男演员更容易上位呢还是女演员更容易坐稳一姐的位置?男性和女性的竞争是否处在相对公平的位置?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我和向外物妥协中寻找着平衡。有人悟性甚高,一点就通,有人跌跌撞撞,时时煎熬,但到了最后,都会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演员,一定可以成功。女演员这边争议不多,男演员这边就厮杀猛烈了。粉丝们就是吵上个七天七夜,也不能互相说服彼此。谁是内地“第一小生,中生,老生”?依我看,争论“哪位演员更有票房号召力”这样的问题,纯属浪费时间。有人精挑细选一个本子,可能到最后依然是扑街的命运,有人玩票一样拍部电影,却既赚得了钞票,又赢得了口碑。片子的质量,不由演员来决定,也不该由演员来决定。不要无限夸大演员的能力。对于演员来说,“没有成不成功的电影,只有成不成功的角色”这话还是有点道理的。如果你非得把票房号召力都算到演员头上的话,我看除了葛大爷,没人敢拍胸脯。就是一部让观众集体退场的大烂片——《气喘吁吁》,也能“骗”走几千万。不过,葛大爷很实诚,立刻出来给影迷道歉,说以后在选本子时会更加慎重。其实这话也是个安慰人的话。片子会拍成什么样子,没人知道,连导演自己都不知道,演员怎么会知道?没人会去选让自己“身败名裂”的片子,所以,这些都是马后炮。
70后,80后,90后这三代人哪一代更具有优势?存不存在炮灰的一代?存不存在给别人做嫁衣的一代?如今,70后牢牢占据着大银幕,90后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怎么看80后都像夹心饼干。《人民日报》曾经撰文“批评”过80后,说我们“暮气沉沉”。一开始怕我们反传统,总说我们喜欢和父母唱反调,现在又说我们老气横秋,没有创造力。就像没做父母前总是批评广电总局搞什么题材限制,不能让中国电影百家争鸣;为人父母后,又怪广电总局不好好审片,电影里的暴力、色情场面毒害未成年人一样。70后网罗了资源和人脉,累积了阅历和沉淀;90后乐观积极,鬼点子一大堆,把网络世界炒得新意连连,开个公司都是分分钟的事。他们中的好些人,都已经是人生大赢家了。只有80后,被房子,孩子,车子,票子压迫得喘不过气来。80后不怎么做声,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有人说《后会无期》像幻灯片,我觉得《同桌的你》才是真正的幻灯片。反正那些打着“礼献80后”,“向80后致敬”的电影,我是一部都没看上。看时纳闷,看后无力。80后的故事明明就很精彩,为什么有的导演能把它拍成悬疑片?
同时,我对让港台男演员在描述内地80后的片子里担当男一号的做法非常之不爽。虽然环球同此凉热,但同一个世界,也可以冰火两重天。港台80后和内地80后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在这一点上,共鸣不会太多。没有共鸣的部分,恰恰才是各自成长的独特场景。我反倒希望导演去极力渲染这种独特。不过有时,共鸣是个生理反应。只有当产生共鸣的感情始终在持续,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量时,才能够产生心理反应。烦请电影人以后再打类似标语时,更加自重。每代人都深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有着各自的际遇,简单、粗糙的去比较,意义不大。人类在进步,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迹,虽然有时觉得“明天会更好”也是个伪命题。
有一次陆毅对赵琳说:“你看王珞丹她们这一代人演戏就和我们不一样了,我觉得我俩是一类。”我相信陈道明也在心中说过同样的话。人人都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尿得更远。但马云却说,巨人的肩膀哪有那么好爬啊?等你爬上去时,早就没力气了。地球人都知道景甜是自带资源进组的,角色随她挑,还拿过“好莱坞国际奖”,但我们却发现她离一线还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不过这妹妹长得还算养眼,就是美得有些空洞,再历练几年吧。
年近50的桑德拉·布洛克还敢在亿万观众面前通过巨幕“卖弄”她的身材,也让一部科幻片成为了她内心的独白。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演员,必须要学会自律。不会管理自己的体重,不会管理自己的身型,在我看来,就是不够自律的表现。管理体重和身型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人就喜欢整。整就整了呗,有什么不好意思?对于这一点,应当像郑爽妹子学习,承认自己整容的事实。人生,不就是一个爽字打底吗?需要洗白的事情太多了,不要在整容这点破事上花时间占版面。要撕的话,麻烦来点高级的,也让我等路人在无聊时看看内地经纪/公关公司的水平到底有没有进步。英皇旗下的艺人都有种“赶着鸭子上架”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和英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想在“专业”上有进步,还是要虚心学习的。陈冠希是颗非常好的苗子,灵性和悟性甩某些香港男演员几条街。有位网友很气愤的说:“陈妍希和陈冠希就差了一个字,为什么两人的演技差这么多?”可惜,陈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摄影,他更钟情于让别人面对他所把控的镜头,人各有志吧。
《星际穿越》到了第30分钟,男主人公还没有离开地球,我都有点坐不住了。我不知道剧情,但我肯定前面的铺垫一定有原因,但是导演,你是不是铺垫得太久了,我只想快点看到一群科学家飞向宇宙,经过虫洞啊。
第一次看《盗梦空间》,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好妙,节奏非常紧凑。当我看到编剧也是导演本人,而且还是他一人独编时,心想你也太狠了吧,还让不让编剧活啊?好莱坞的编剧可是一群厉害的主,得罪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字:死。当然,死法还是有区别的,也有人可以“死而复生”。反观中国的编剧,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过,中心思想都差不多:不受尊重,不被待见,常常被投资人忽悠,劳动成果被肆意窃取。半年写作,半年讨债。怎样才能改变编剧的生存现状?
在观看《星际穿越》途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点,对这个点的深入,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阴暗和腹黑。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我觉得儿子仅仅是为了比对而存在。爸爸和女儿分离的场面,那叫一个难舍难分。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这些场景,都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内涵。是否因为女儿的信任和坚守,所以她应该儿孙满堂?是否因为儿子的不信任,未坚守,所以最后他是死是活,导演都懒得交代?就我个人脑洞大开的想象,爸爸和儿子的重逢才应该是临近结尾处的小高潮,因为这个场面,远比爸爸和女儿见面的内容来得丰富和具有张力。爸爸和女儿的见面,是对诸多铺垫的回应,是对信任和坚守的一个交代。
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白娘子一直等着许仙,等着等着,800年就过去了。《烟花易冷》中的那句“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有时会戳中我的泪点。当然我们要承认,女性的确更擅长等待。女儿终于等到了,爸爸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最后他选择飞向另一个星球,去做那个世界的“亚当”。那么儿子呢?去哪儿了?
我的注意力无法在科幻部分,所以发现撕下这层外衣后,里面包裹的东西,其实很朴素。这世间最动人的,不就是一个情字吗?这世间万物,不就是靠一个爱字维系吗?爱,从N维度穿越而来,幻化在我们最最真实的生活中。大家都说,人生是一场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空有选择的自由,却丧失了选择的能力。肚子里如果没点货,那就只能被意见领袖们“代表”了。
世间万象,千奇百怪。万古江河,昼夜不止。愿每一个人都用心感受,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