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日本版海报
这部根据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改编的同名电影是由意大利著名新现实主义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操刀,托马斯·曼,威尼德国作家,斯影1929年因小说《魔山》而夺得诺贝尔文学奖。评魂而电影配乐的断威的结原作者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魂断威尼斯》所选取的魂断是他的第五交响曲的慢板,正是威尼这种凄美的音乐让电影不断泛起哀伤,深情的斯影气息,让人从心中不断被拨弄着忧伤。评魂
《魂断威尼斯》是断威的结一出杰出的悲剧,但是魂断又是不同于现代悲剧的眼泪戏,而是威尼蔓延着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式的古典悲剧的精神,这是斯影一种气质的悲,内在的评魂悲。是断威的结一种迷茫了死亡的哀愁,一种充斥了命运必然的宿命论。“艺术、生命和死亡,三者是不可区分的”,这也许是晚年的卢奇诺·维斯康蒂最大的感触了。许多人会对这部电影中同性之爱的剧情不以为然。
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左)在《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拍摄现场指导伯恩·安德森
但是,区别于其他建立在欲望之上的同性电影,《魂断威尼斯》散发出的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美感,是一种纯粹的古典的精神上的爱恋。奥森巴赫Aschenbach(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饰)对塔奇奥(伯恩·安德森 Bj?rn Andrésen)的爱恋,是单向的,也是毫无任何肉体欲望的,是没有任何对白和直接接触的追逐,是远远的观望,是精神的折磨。这个同性之恋的外在,却有着十分不同寻常的内核。
有一点不一样的是,《魂断威尼斯》里主人公由小说里的作家变成了音乐家,但其实这绝对不能算是卢奇诺·维斯康蒂对小说的背叛,因为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里,奥森巴赫本来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马勒,是托马斯·曼根据他的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但为了避嫌,所以才把主人公的身份定为作家。卢奇诺·维斯康蒂的这么一改,可以说非但不是背离小说,反而成了一种对托马斯·曼的尊重。
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美国CC蓝光版封套
《魂断威尼斯》虽然被称为最佳百部同志小说首位,但改编后的电影不像其他的一些同志电影那么勇猛,有令人血脉喷张的激情画面,赤裸的场景一个也没。整部电影处处充满了一种无法言喻的伤悲之苦,悠长绵绵,对于电影中的男主角来说,这激情四溢的爱,仅仅是一场追寻的游戏,找寻身体,追寻美丽,每每作曲家的目光铺天盖地捕捉着少年绝伦的身影,等待的却只有不知哪一刻回转身来唇边的那缕微笑。
《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是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弥漫着沉闷的氤氲,缓慢移动的长镜头,细腻的背景音乐,细小的声响、台词,意识流风格的叙事……当然,这完全不能否认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从影像本体上分析,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推镜头,而且大多数都是在摄影机位置不动,改变镜头焦点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在后来的电影中很少使用,因为它让人看起来不是那么舒服。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却匹配了这部影片中贯穿的动作:窥视。
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和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在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里唯一一次两人交错而过。
奥森巴赫对于塔奇奥的倾慕、跟踪与窥视,是这部影片的焦点。很多推镜头都发生在奥森巴赫的主观视角当中,他的目光是怯懦的,只能用远处的焦距凝视心中美丽的少年。这种镜头集中表现在奥森巴赫偷看塔奇奥弹钢琴的那个场景中。
塔奇奥在大厅中随意地弹着钢琴,奥森巴赫在后面专注地观看着。这时推镜头把奥森巴赫的“目光”集中在塔奇奥身上。塔奇奥回头看见奥森巴赫,镜头反切到奥森巴赫身上,钢琴变成画外音。当酒店经理经过的时候,奥森巴赫为了掩饰自己的惊慌失措,向酒店经理询问霍乱流行的事情,这时镜头又拉回原位,镜头又变成了塔奇奥的视角。钢琴声停歇,镜头又推到正在对话的两个人。
对话结束,反切奥森巴赫的背影,奥森巴赫走到钢琴旁边,塔奇奥已经离开,钢琴声又响起,不过这时候已经作为无声源音乐响在奥森巴赫的脑海里。这个钢琴曲,又起了转场作用,使奥森巴赫回忆起多年前他与一个女人的往事。这个场景中,非常巧妙地集中地使用了主观镜头、画外音,把奥森巴赫的窥视——动作和思绪上的牵挂表现出来。
图说: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因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展现的惊世之美,而在电影史上永生。我们看到《魂断威尼斯》的四位艺术家:德克·博加德、卢奇诺·维斯康蒂、托马斯·曼、古斯塔夫·马勒,他们以不同角度去窥视着那个俊美的少年塔奇奥。60多岁的“少年”伯恩·安德森仍然在世,只有他认为自己不是同志。
奥森巴赫在整部电影至死也没有对塔奇奥说上一句话,唯一一次是在他第一次想要离开威尼斯的时候,在酒店里面遇到了塔奇奥,两人交错,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脚步,万分忧伤的奥森巴赫在心里默默地言语道:“很遗憾这次和你的邂逅的时间来得如此之快!”对于他来说,仅仅凝视少年的背影,就足够从内心得到一种满足了。
而反过来说,塔奇奥更像个俊美的魔鬼,他总是在感觉到老人灼热的目光后迅速,回敬一个更迷人的动作和姿势。这使得奥森巴赫越来越也期待,贪婪着想从这个少年优美的身体上得到实在的满足,于是这个老人不得不去借着美容师的手艺染黑自己的白发,画上眉毛,添上口红,这一切的场景悲凉的无法言喻。打扮怪胎的他跟随在塔奇奥的身后,蹒跚的脚步走在瘟疫笼罩着威尼斯街道上。此时的他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深知命不久矣的他仍然不放弃任何一次欣赏达斯奥的机会,这真是爱的悲凉。
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意大利版海报
此时已经尚存一息,脑袋已经开始出现幻觉,他努力的伸出了自己的左手,回应塔奇奥,仿佛又想起自己刚到威尼斯的场景,眼前云海雾蒙,恍如天堂,塔奇奥依然仡立在碧蓝的大海中,仿佛一尊富有勃勃生命的古希腊雕像,这一刻,圣洁与悲苦的两张脸庞相互交融。
终于,奥森巴赫的脑袋塌了下来,白发上的墨水迹蜿蜒顺着多是皱纹的脸容,这个带着无尽的渴望的男人,最终死在了威尼斯。橘红色夕阳下的威尼斯海岸,显得那么圣洁,也显得那么悲苦。
这个故事,乍看来,其实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老流氓对一个美少年的跟踪、猥亵,但是影片表现出来的却是奥森巴赫最狂热的爱慕。
死于威尼斯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爱和对美的寻觅。当奥森巴赫因为滞留而惊喜的时候,兴许已经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了。
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左)和伯恩·安德森在《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拍摄现场聊天
为了能够看见心中美丽的少年,他不惜冒着染上瘟疫的危险;不停地索问关于瘟疫的消息,也是为少年而担心;海边最后的挣扎,当他不能拯救他心目中的美,死亡也是不自觉的选择。创作者想表现的爱慕并不是高尚的,而是极致的。当奥森巴赫的尸体最后被人发现的时候,镜头远远地看着人们把他抬走,仿佛抬走一只小猫小狗。在塔奇奥的面前,爱他的人是渺小的,谁都不会在意他作为著名作曲家的身份。
影片中包含着奥森巴赫对于过往生活的回忆,现实与之形成对比,显得非常绝望。“魂断威尼斯”,似乎成了奥森巴赫的宿命,甚至是愿望。
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饰演的奥森巴赫在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里总是处在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和跟踪中。
这部影片,除却其对于文学与音乐的处理手法,还可从其画面感觉来感受卢奇诺·维斯康蒂的电影审美特征。在画面色彩及构图上,卢奇诺·维斯康蒂借鉴了早期印象派的画风,全景、大全景较一般电影要多,镜头运动较少,即便镜头运动也是缓慢简单的摇或移,注重镜头内部调度(演员的调度)。
1976年初春,癌症晚期的卢奇诺·维斯康蒂,坐在自己的房间内,终生未婚的他,看着窗外的风景,转身对照顾自己的妹妹说:“都结束了。”然后就在自己最喜爱的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的环绕中永远闭上了眼睛。从此,一个辉煌的时代结束了,卢奇诺·维斯康蒂和他的传奇影像,踏着成神的阶梯远离世俗而去,后人,只能被那种极致的美所俘获,沉浸在那些感伤的慨叹之中。
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英国版海报
《魂断威尼斯》也许是卢奇诺·维斯康蒂最杰出的作品,在他得知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沉浸在死亡阴影中的卢奇诺·维斯康蒂,决定拍摄这部《魂断威尼斯》作为自己一生对艺术和情感追求的总结以及对生命无法逾越的死亡鸿沟的慨叹。这部情感饱满、气质绝伦的电影,将他第二次推上了金棕榈——25周年纪念奖。在那个巨匠如云的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
卢奇诺·维斯康蒂在《魂断威尼斯》里,完全采取了与当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截然相反的影像风格,片中的影像表现出更为静止,冗长的镜头、摄影机缓缓自各种角度追踪,让观众眼睛整体收入静态影像,而创造出对“美”的作品一种纯粹的终极意念。这更显得沉重,凝聚,让电影自始自终都渗透着威尼斯这个瘟疫之城的痛苦。
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因出演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曾风靡日本
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因出演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曾风靡日本,很多的日本报章杂志给与大量报道,导致了人们对美的新的认知。
一直觉得少年长的美丽是一种悲哀,这种性别界限的模糊是一种先天心灵的缺陷,一直没有见过让人心悸的少年的美,“我爱你。”奥森巴赫喃喃的气息灌满观者的耳朵。那一瞬间的擦肩,几成永别。“再会,塔奇奥,我们的邂逅太短暂了,愿上帝保佑你。”奥森巴赫汗涔涔的窘迫,成就了世界影史最难以言说的一次离别。古老威尼斯神话般隽永的爱恋,如此不着痕迹地唾弃了现代人赤裸裸的肉欲。柏拉图式的精神磨合不再属于我们,它只存在在古老的历史书和末流艺术家的幻想里。
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右)和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两位主演德克·博加德(中)伯恩·安德森(左)参加第24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
一直不觉得《魂断威尼斯》是一部同志电影——它只是想通过两个同性别的生命极端来表达“崩溃”的意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命的挽留与无可挽留罢了。让人崩溃的乃是尘世的一切一切:奋斗、道德、规条、交际、傲慢、理念……还有凡俗的被禁锢的爱情。只有纯洁的无因的自然与自由令人神往。
我们生存的城市就是我们的尘世:瘟疫流行,人间地狱。而自然与自由,是晨光,是大海,是朝阳,是地平线,还有“可爱并略带神一般庄重之色”的塔奇奥。那自然的神光。可惜的是,瘟疫已令奥森巴赫病入膏肓回天无力了。只有最后的幻像弥漫在将要死去的脑海里:大海如镜,远无边际。塔奇奥在沙滩上似笑非笑。他抬起叉在腰间的手,指向远方的地平线……好像是希望。好像是绝望。
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在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饰演作曲家奥森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