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号,爵士爵士李安的歌手歌王新片《双子杀手》即将上映。
这是影评李安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拍了两年的爵士爵士电影。
《双子杀手》
威尔·史密斯主演。歌手歌王
讲述的影评是,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爵士爵士退休之际意外遭遇一名神秘杀手。歌手歌王
两人激烈较量时,影评亨利一个手电照在对方脸上——这名杀手,爵士爵士竟然是歌手歌王20年前的自己!
一场我与我的影评对决随即展开。
比起2016年的爵士爵士《比利·林恩》,《双子杀手》是歌手歌王一部商业大片,有悬疑,影评有动作,有酷炫的镜头。
还有威尔·史密斯。
然而,我最期待的,是《双子杀手》最顶尖的影像规格:120帧、4K、3D。
现今普通的电影,均是24帧。
一秒有24帧画面飞过。
120帧,即一秒有120帧画面飞过。
有什么区别呢?
先来看一下60帧与24帧的区别:
60帧、24帧、模糊处理下的24帧的区别
对于运动镜头,60帧已是肉眼可见的革新了,何况是120帧?
那相当于,流畅度足足翻了五倍。
在电影院看过120帧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小伙伴形容:
人物特别清晰。
走在路上或是在车里的镜头,视野跟真的一样。
来自视听语言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而且比起《比利·林恩》,《双子杀手》有更多动作镜头,肉搏、枪战、追车、爆炸......
快速移动的镜头,会让观众对120帧有更直观的体验。
画面流畅了五倍,加上3D效果,令一切都近在咫尺,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
火车高速通过的镜头
甚至为了让观众能有打游戏般的沉浸式体验,李安特意安排了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
观感不亚于VR。
第一视角镜头
尽管李安认为,高帧、3D用来拍人脸最好,因为能提供亲密感。
但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美国只收获170多万美元票房的事情,显然激起了李安的不甘。
“我们一直都在模仿胶片,但数码电影和胶片电影是不同的。
我想发展新的美学、新的美感,这是属于3D,属于数码电影的艺术。”
“感觉是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美妙的经验”
所以这次,李安瞄准了商业大片《双子杀手》,想用大量的动作镜头让观众直接感受120帧的美妙。
此举一出,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响应。
毕竟,投资一部商业大片,比偏文艺的《比利·林恩》靠谱多了。
美国派拉蒙影业早早地就开始游说各大院线升级设备。
在中国,华夏电影已经推出了一套新的影院系统,以满足120帧的放映需求。
阿里影业、复星影业等竞相为电影助力。
《双子杀手》剧照
2016年《比利·林恩》上映时,能按照120帧放映影片的影院,全世界也只有五家。
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台北三家。
毕竟,改造一个影厅,成本要几百万。
虽然万达等院线推出了60帧的版本,但很多影院还是放不了,甚至连4K厅都没有。
这一次,《双子杀手》很可能不同。
除了少量的120帧、3D的版本,全国将有一半的电影院供应60帧、3D的版本。
大量观众有机会领略到高帧版的魅力。
《双子杀手》剧照
而看过60帧,甚至是120帧以后,你还会愿意回到24帧么?
就像李安,当年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为了解决3D镜头里,快速运动带来的画面模糊问题,他巧妙地使用了一连串静止镜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结果从此以后,李安就越来越不适应24帧画面,走上了电影技术革新之路。
在这个连游戏都60帧的时代,电影为什么要固守24帧的迷信?
李安如此想。
李安
我想,不管《双子杀手》最终的票房、口碑如何,李安和那些致力于技术革新的电影人一样,值得钦佩。
2009年《阿凡达》上映,开启了一场3D技术革新。
全国院线的3D银幕,在三个月里,从100块增加到了300块。
《阿凡达》剧照
今年年初的《阿丽塔:战斗天使》,詹姆斯·卡梅隆又将CG技术推向了新的巅峰。
阿丽塔的瞳孔里足足有830万个多边形。
她瞳孔的线条,会根据情绪的变化和外界光源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她的头发,足足有13.2万根,每一个毛孔里的桃色绒毛,加起来有50万根!
无限接近真人的阿丽塔
再往前追溯,还有90年代,一场围绕数字电影能否代替胶片电影的大争论。
70年代,很多人强烈反对电影使用电脑特效。
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问世,但直到60年代,彩色电影才被大众接受。
《浮华世界》海报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遭到影评人的集体质疑,卓别林毫不留情地斥其为“垃圾”。
《爵士歌手》海报
......
而如今,我们看着银幕上的彩色画面,动人的背景乐环绕身旁,3D影像带人入境,CG人物以假乱真。
当年的争论已不可想象。
《双子杀手》预告片
那也许,我们现在正在见证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开启呢?
不要过早妄下评论,且看了这120帧的电影再说吧。
(影评天下:天涯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