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脑洞开得有点儿过了。
要说编剧跟构思,电影电影这部《告白》的告白告白确算得上是缜密而精彩,是影评一部上层之做。《告白》讲得一个中学老师因女儿被杀而报仇的日本日本故事。故事以一种讲述的电影电影基调开始。从几个关键人物的告白告白讲述来构架整个故事。精彩而吸引人。影评
此部影片获得了很多的日本日本奖项。当然,电影电影奖项从某些方面是告白告白对影片的肯定,但对观影人来说,影评你还是日本日本有权利不去看这样的影片,因其变态与暴虐。电影电影看之前并未有过这样的告白告白想法,因为影评分数很高,想要看一看这悬疑如何展开。
但是看着电影,心底里却一直排斥。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基调灰暗,没有活力与朝气,探讨的话题过于沉重和血腥。不知道适合哪类人群观影。希望你们都不要对此感兴趣。
当然电影只是个案。并不能代表当代人心理。
故事中的老师以及两个杀害老师女儿的青少年,都有极度的心理疾病。
这位女老师一生不幸,老公罹患艾滋病,女儿遭人杀害。她承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从而展开报复。要说,她的内心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她希望学生珍重生命,另一方面,她又不可扼制自己报复的行为。她的心底里,有善的成分存在。这在那个陌生的小男孩给她一颗糖果,她默默地走到黑暗里,展开手,眼眼迷蒙。但最终,这位女老师还是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因为她的女儿死了,她失去了生活里的乐趣,她的精神世界已经荒芜。
两个学生之一的渡边虽为天才,孤独而缺少母爱。一直想做很棒的事情,引起离异的母亲关注。他种种学业的进步,他搞发明创造,他做天才少年,都是希望得到母亲的肯定。然而母亲的离去是决绝的,是再也没有回过头来对他有半点儿关注的决绝。正面的事件不能引起注意,那么,就来反面的吧。无论如何,只要能够引起母亲对他的关注,他都值得一试。
渡边是可怜而孤独的,然而又是残忍无情的。你不能单单地看他可恶,虽然他的确是可恶,同时,他也很可悲,因为他缺少爱,缺少亲情,缺少管教,最终缺少了是非正反的观念,所以他也没把别人的亲情当回事儿,自私到想杀人来唤回母亲的爱。不仅如此,他还杀死了一直以来爱他,理解他的那个女孩子。他难道真不在意这个女孩跟他的情谊么?只能说明,他对待情感,没有分辨能力。除了母亲的爱,其他的情感对他来说毫不珍贵,他是麻木与自私的。
有时候,高智商也是双刃剑,看用在哪里。渡边想毁掉别人的生命来引起母亲的注意,结果,活生生被他研制的炸弹炸个粉身碎骨的,恰恰是他最爱的母亲。
渡边的个案很难理解:母亲优秀,受着高等教育,可是在生活方面,她又是不负责任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太过失职,以致于年幼的孩子为找寻丢失的母爱铤而走险。
而另一个学生小直,生活里总被定义为失败者。他在母亲的呵护下生长,离开了母亲的视线,就变得一无是处。他不应该以笨蛋,失败者定义。可是,在校园里,他只得到了这样的定位。他内心愤怒,他想做出一件事情,证明自己可以成功。
小直是妈妈极度溺爱羽翼之下的孩子。哪怕是最终知道了他杀了人,妈妈还竭力替他辩护。这种极端的溺爱最终导致小直的崩溃,精神错乱到杀死妈妈。
所以来说,丢弃,放任与溺爱都是滋生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本。两个小孩子因此而遭遇厄运,造成悲剧。
本片里的人物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来做人,行事,看似伟大,人性,个性,同时又极度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或许,导演意图就是表达这种社会问题?这难道是日本一个普遍的现象?近些年来,日本的小说,电影,包括动漫,多是此类。或许,唯有悬疑,剧情才好展开,脑洞才能大开?
但是看得不舒服的观影体验,真的是三观尽毁, 心态低沉。剧里日本小青少年们歇斯底里的叫声听得真是厌恶。
这部戏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我反感的情绪,想起日本这个极具侵略性的民族,让人再度厌恶和憎恨。
日本影片看得虽少,但那部《入殓师》还是看得意味深长,诗意般美好。
也不算是白白地浪费时间,故事的讲述方式,结构,还是值得学习。